促織網

標題: 近代陜西紡織工業發展史 [打印本頁]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03
標題: 近代陜西紡織工業發展史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 E" {8 X& D9 L# }- p陜西位于黃河中游陜原以西,以北山秦嶺為界形成各具特色的 3個自然區:北部黃土高原,山原交錯,溝坡縱橫,草源充足,是羊毛等動物纖維的主要產地;中部渭河平原,號稱關中“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是棉花等紡織原料的主要產區;南部秦巴山地,境內安康、漢中兩個盆地,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素以產蠶絲著稱。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陜西發展紡織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資源。
7 H7 _+ f% a3 u3 y5 s( F" F+ v& R
2 R( Q( X+ }! u1 _陜西紡織生產歷史悠久。漢唐時期陜西絲織品的數量、質量和花色品種,遐邇聞名,并通過起源于陜西長安(今西安)的“絲綢之路”輸往西方。
# i' @. s% i5 b9 V) U. o* c/ B
# L/ Q8 i5 t; u2 b  l% M- [紡織產品各地各有側重。陜北黃土高原以氈毯為主;陜南盆地以絲綢為主;關中平原棉毛絲麻均有生產,而以棉為主。榆林栽毯、大荔織絨、關中土布、陜南巴綢都享有盛名。生絲、巴綢,在清末民初曾銷武漢、上海,并出口日本等國。* ], s: P( o5 H

) A" K! f3 X. U) h4 L, m鴉片戰爭以后,陜西當局認識到“惟有陜西民智固蔽,工偕樸塞,器鮮新奇,每以地方產生之材,資他人制作之料,己所有者,一一流于外,己所無者,物物求諸人,一出入間耗失非細”。促織網這種情況,促使陜西當局創辦工商實業,開始在城市創辦手工紡織工廠。8 Y8 g3 h" A6 H
/ m. I, A3 h* g, |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06
二、發展過程
8 t. t# r+ m* F9 O(一)手工紡織業發展與動力機器紡織工業醞釀階段(1840-1936年)( Q+ H0 D  k+ g( Y& l
陜西原來只有手工紡織,19世紀80年代以后,陜西手工紡織工廠開始起步 ,多為棉、毛、絲、針織、染色等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工廠。最早成立的是1881年前后大荔縣敬盛和(一說為敬義和)皮貨商號開設的織絨廠。當時該縣有皮貨商號百余家,織絨廠多家。1904年西安知府尹昌齡創辦工藝廠,“以氈毯為首,次則棉花”,是近代陜西第一個官辦紡織手工工廠。1906年鳳翔知府開設工藝廠(也叫織布廠),設織綢、織布、織帶。至1912年,陜西辦有7人以上的紡織手工工廠26處,工人258人。1912年前后,合陽縣由教會設立的福音實業學校,生產棉布、毛巾、腿帶等產品,其中毛巾是陜西首見生產。1917年陜西省警察廳開設平民工廠,設染織、織襪等6科,其中織襪亦是陜西首見生產。促織網1922年西安、徑陽、三原、戶縣、高陵等縣,首次設立商辦手工紡紗廠,紡紗機用河南、河北一帶的木機,每機錠數自70-130不等,兩人看管,紡制相當于12-16支棉紗。這些小廠,或因經濟所困,或因時局影響,不一二年而停工。1924年陜西省政府在西安設立模范紡織工廠,產品有棉紗、棉布、線單子、毛巾、裹腿、栽絨椅墊等。1925年南鄭縣辦有各類紡織工廠70家,年產棉布5000余板、絲織品2000余匹,棉、絲襪1. 6萬余打。1928年陜西省政府進一步通令各縣,就地方特產狀況籌設平民工廠(有的叫民生工廠),發展地方經濟。1930年興修了現代化的大型水利工程經惠渠,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至西安,徹底改變了關中的運輸條件,因而促進了關中棉花生產的發展與商品率的提高,關中的棉花產量從1930-1937年增加了8倍。隴海鐵路沿線的西安、寶雞、鳳翔、興平、華陰、渭南等地開辦各類紡織廠、工業傳習所。至抗戰前夕,西安市有各類紡織廠17家,以棉紡織為主。
7 v3 c# b( y9 r# h陜北榆林縣于 1912年即成立裕民、惠民兩個毛織工廠,裕民為毛針 織 業 ,惠 民為栽絨地毯業。1924年大荔縣有織絨廠4家,木平機10余架,工人70余人,年銷售3000余匹。其中敬盛和的產品優良,年銷1200余匹。20世紀30年代,膚施(今延安)城內有永記、順義、復興德等制氈廠。另有裕豐工廠,有織襪機4架、線衣機1架,織制毛線襪子、衫褲等,資本5000余元。9 `( Z# Q, Q# {) Z3 m

( K7 U6 f8 V7 i) u  o( e- D1912年陜西有絲綢小工廠30余家,主要集中在安康、南鄭兩地,年產紡綢3萬余匹。后 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國際絲綢市場變化的影響,工廠數目有所減少。至1926年,減為20余家,年產綢1. 2萬余匹。1939年又減為七八家,年產綢僅2400余匹。2 B; C2 Y* b) O8 U0 W
1 M- T/ g$ u6 S! d. @% B; Z# n) e! X
近代陜西動力機器紡織工業主要是棉紡織業,從清末即開始醞 釀 , 但歷經波折,未見成效。1894年陜西學政趙惟熙與主張維新并創辦實業的劉光責(光緒元年舉人)商議,欲在陜西創辦機器織布局,未果。1896年劉光責、邢廷英等倡議,集股銀20萬兩,籌辦陜西保富機器織布局,因集資不易和遭守舊派反對,半途而廢。促織網1927年陜西省水利廳長李儀社擬利用棉花包捐稅???,在徑陽縣口子頭建立以水力作動力的紡織廠,未成。1930年李任陜西省建設廳長,決定在臨渲設立官商合辦陜西第一紡織廠,亦未辦成。1934年由地方紳士集資在西安籌設裕秦紡織廠,資本150萬元,已收足半數,原計劃于1937年機器運陜后即開工生產,后因抗日戰爭爆發,機器未能運陜而停辦。  h: l, X( [$ E( I2 Q) x. \

, P6 h: x: r6 R+ u6 }$ @1935年石家莊大興紡織廠將一部分設備遷陜,在西安市北郊建廠,定名為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廠,1936年3月開工,是近代陜西第一個民辦近代紡織廠。8 W8 J4 i2 v9 s  x
$ u1 Q5 l$ W. Q; {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12
(二)蓬勃發展階段(1937-1945年)4 {  s3 r, r4 w
抗日戰爭期間,陜西地處大后方,又有 充 足 的 棉花資源,沿海和華中地區一部分工廠內遷,一些民族資本家和官方紛紛向關中地區投資設廠,使陜西紡織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0 m& ^1 ?* o1 ?% @  P
: H4 c9 |# T& Z+ O$ m1938年 8月,日軍進逼武漢,武漢申新第四棉紡織廠、湖北省紗布局等以及上海 的部分工廠奉命遷陜。申新在寶雞十里鋪建立分廠,湖北紗布局與咸陽中國打包公司合作設立咸陽紡織廠,雍興公司在岐山縣蔡家坡設立蔡家坡紡織廠,中國銀行投資在寶雞虢鎮設立業精紡織廠。  W( y) f( Q# @* @, ?  n

& d  C' g, ?; L$ Z  n; f1 H一些中小資本家亦在西安設立小型紡織廠。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全省共有機器棉紡織廠17家,紗錠約10. 63萬枚,布機1800余臺,其中規模在4000錠以上的有5家。, h/ f  I% r! x* C/ \8 }
  F3 k. w( P! B7 K
(1)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廠 (國營陜西第十一棉紡織廠)。1935年遷廠時有紗錠1.19萬余枚,布機320臺。1936年由漢口裕華紡織公司投資100萬元,裕華、大興兩公司股東投資50萬元,向日本訂購紗錠1.31萬余枚、布機500臺,8月1日改名為長安大華紡織廠。同時,由大興、裕華及其主要股東聯合成立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組成裕大華總公司,在漢口設立總管理處。訂購的設備于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搶運到廠,同年10月投產,紗錠增為2. 51萬枚,布機820臺。1938年10月和1939年I月,相繼租入申新四廠遷寶雞的紗錠4146枚(以后購買)、震寰紗廠遷陜的紗錠1. 6萬余枚(抗戰勝利后購買美國舊紗錠1. 51萬余枚抵還),并先后投產。至1939年底有紗錠4. 54萬余枚,布機820臺,職工3950人??箲鹌陂g,該廠產品暢銷,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至1942年資本達1500萬元。1939-1940年,該廠連續3次遭日機轟炸,炸毀紗錠2萬余枚、棉花2.8萬余擔,以及廠房、倉庫、宿舍、餐廳等,死傷工人40余人。為避免日機轟炸,1940年該廠在四川廣元建立分廠,并購買汽車40輛、膠輪大車100余輛,自辦運輸,并在廠內生產酒精,用作汽車燃料。此后,長安大華紡織廠改名為大華紡織公司秦廠。1940年該廠與重慶裕華紡織廠聯合在三原縣開設棉花打包廠,自收自打,日產200余包。從1943年起擴充修機工場,各種設備由9臺增至44臺,并招收技術工人百余人,解決機配件問題。該廠生產的雁塔牌紗布,馳名西北,對西安市場物價曾起重大影響。& f$ n2 Y* B1 ~) s& s: E) P* f
9 K, u/ H8 j& f' D6 v& ^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14
(2)漢口申新第四棉紡織廠寶雞分廠(國營陜西第十二棉紡織廠); K7 n4 E9 ?( q2 h
193 9 年 8月 ,漢口申新第四棉紡織廠將2萬枚紗錠、400臺布機、3000千瓦發電機及部分漂染設備遷至寶雞十里鋪
: `7 T4 @) f% |( h! v0 o9 E建廠,定名漢口申新第四棉紡織廠寶雞分廠。1939年8月建成第一紡紗工場,安裝紗錠6000枚,采用蒸汽木炭和舊汽車發動機作動力,年底開出1648錠。1940年向隴海鐵路局租用火車舊機車1臺作動力,至年底6000枚紗錠開齊,晝夜兩班生產。當年8月,日機轟炸寶雞,炸毀布機70余臺,棉花7000余擔。為避免日機轟炸,隨即開始建設窯洞工場。在長樂源下,由東向西共挖窯洞24孔,其中長度在60米以上的7個,最長的109米,寬度一般2. 1一4.8米,最寬5.48米,由6條東西向的橫洞連接起來,作為運輸通道。窯洞深處有3眼直通地面的通氣井,用3臺鼓風機通風。1941年春,窯洞工場竣工,可安裝1. 1萬枚細紗錠和可配2萬枚紗錠的前紡設備。同年1月,3000千瓦發電機運轉,4月窯洞工場開車生產,稱為第二紡紗工場。至此,共開紗錠1. 6萬枚。窯洞工場開始時實行兩班制,每班工作8小時,從1942年2月改為三班制。$ v& Z; T( s( V% x( Q) M

0 q+ S' M% m1 y( Y; l) M+ U* J) v1946年8月細紗機搬至第一紡紗工場,前紡設備則于1954年2月搬至新廠房。1942年初,建成織布工場第一車間,安裝英制上打手普通布機140臺,生產12磅細布、14磅粗布和8. 5磅面袋布。1943年2月,建成織布第二車間,安裝布機70臺,6月建成織布第三車間,安裝布機112臺,至此共安裝布機322臺。到1945年,共安裝紗錠2. 56萬余枚,布機372臺。1943年開始建設染廠,有染缸4只及其它配套設備。1944年7月開車生產,染黑藍兩色平布,供本廠職工發放“布貼”及制服用布,當年染布100。余匹,以后擴大到2000余匹。' K% f% W/ |; E8 D
& [# _: W7 V# j# h' t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16
(3)湖北省紗布局咸陽紡織廠(國營陜西第八棉紡織廠)
* P6 C( A5 w" x: C  u8 g1938年 8 月,湖北省紗布局將部分設備遷至陜西,但因資金缺乏,無力建廠。1940年3月與中國銀行所屬咸陽打包公司合作,聯合組建臨時紡織工廠,由中國銀行西安分行代管(1943年改由雍興公司代管)。1940年8月開出紗錠1500枚,1941年底開齊5000錠。1940年11月,雙方第二次合作。1942年12月,第二批5000錠亦開齊。1944年1月,雙方第三次合作,紗布局提供154臺上打手普通布機,當年投產,合作期限到1946年。1947年改名為湖北省紗布局咸陽紡織廠,并將老設備拆舊換新80%以上,生產效率大為提高。至此共有紗錠1.23萬余枚,布機154臺。3 A" t! d' T6 f! P

# ~, E+ b, a+ }2 J$ H0 t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17
(4)雍興公司蔡家坡紡織廠(今國營陜西第九棉紡織廠)
6 h! s2 F8 h$ i- l8 u3 p8 ?1940年 7月 開始籌建,資本300萬元,6000枚紗錠是以150萬元購買濟南成通紡織公司自造仿立達式細紗機的半成品,先后在西安各鐵工廠和西北機器廠修配完成,1943年6月開齊,產16支、20支棉紗??谷諔馉幥?,中國銀行為河南安陽豫安紗廠在英國訂購的4200枚紗錠,抗戰期間因安陽淪陷而轉給蔡家坡紡織廠,由于交通阻塞,繞道海防、仰光、重慶,至1942年秋始運抵陜西。長途轉運,損失嚴重,至1944年10月始投產,共有紗錠1. 02萬枚。
7 S$ F# U  M$ u% h- X8 C: N" W+ K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20
(5)雍興公司貌鎮業精紡織廠8 {; L) D0 O+ U# X& _
1938年王瑞基 、劉持鈞研究試驗手工紡紗機成功,稱業精式紡紗機,由中國銀行投資10萬元,先在西安試辦手工紡織工廠,后為避免日機轟炸,1939年在寶雞貌鎮城內租用民房,安裝業精式紡紗機81臺、石丸布機54臺,開始生產。1940年正式成立業精紡織公司,增布機10臺。1941年業精紡織公司改由雍興公司領導,改名為雍興公司業精紡織廠,資本增加到600萬元,并撥給普拉特細紗機2100錠,布機增加到74臺。同年9月,在貌鎮火車站附近購地百余畝另建廠房。1943年7月,2100錠在新廠房投產,原有木機全部拆除。至年底布機增加到202臺,生產20支棉紗及各種白布、條格布、線呢、毛呢、毛毯、床單、毛巾等。1945年布機增至256臺。7 V9 d( e3 K8 E: ^, S  I0 `$ A
0 T* r- I6 N; {9 A) x6 |! a% m2 i7 V, Z
此外,尚有民生紡織廠,1937年建于西安,1943年有紗錠 800枚;泰華棉毛廠,1939年建于寶雞十里鋪,1945年有紗錠2000枚、布機40臺;民康棉毛廠,1939年建于寶雞十里鋪,1945年有紗錠2500枚、布機40臺;中興紡織公司,1945年建于西安,有紗錠3000枚,安裝1000枚;宏豐紡織廠,1943年建于西安,1945年有紗錠800枚、布機30臺;裕民紡織廠,1945年建于西安,有紗錠700枚;華興毛棉紡織廠,1945年建于西安,有紗錠336枚、布機10臺;西北實業公司紡織廠,1940年建于徑陽縣魯橋鎮,有紗錠940枚、布機70臺。還有磚勤、大成、自成、福中等工廠。
. L4 O, a' m6 x4 E( {" D1 X+ i% U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24
陜西最早的近代毛紡織廠是陜北職業學校實習工廠。其前身是1927年榆林中學的紡織科,1928年紡織科合并于職業學校,設實習工廠。1929年陜北軍閥井岳秀將煙畝附加稅款1萬元,于1930年到天津購買英國產立式鍋爐1臺、德國產輕便粗梳毛紡機1套(和毛機、梳毛機、成條機和細紗機各1臺)。1931年陜西省主席楊虎城又撥款2萬元,指定為購機之用,因此又購置制革機數種一并運回。1933年1月投產,每天生產提花毛毯三四條,機紡絨線10多斤,針織毛衣、毛襪60多件,至1949年生產無多大變化。1949年6月榆林解放后,由榆林公營企業管理委員會(后改為陜北實業公司)接管,改名榆林毛革廠。1950年8月改名榆林毛織廠,當時有粗梳毛紡機1臺80錠(只開40錠),木質織毯機6臺(只開4臺),職工30人。
* A" N6 t! o# [! }3 s; X4 t+ y3 u) i( J- _, i
1945年7月,西安市民辦光華針織廠成立,職工13人,有德國產 7. 5匹電動 機 1臺 ,針織橫機2臺,襪機2臺,彈毛機1臺,生產毛衣、毛褲、毛背心、毛襪、毛手套等產品,銷往陜甘寧青等省。此為近代陜西第一家使用動力的毛針織廠。0 X( [! |( ~- c& ], V9 t

  o* |" w$ h% S: p3 |3 [& |近代陜西第一個機器漂染廠是1934年開設的西安利秦工藝社機器漂染廠,資本 5萬元,有鍋爐2臺、30匹馬力蒸汽發動機1臺、染布機5臺及其它配套設備??谷諔馉幤陂g,為軍政部加工漂染軍服、軍毯。月染布2萬余匹、軍毯3000余條,職工60余人。1944年改名福中漂染廠,1949年后并入新中染整廠。漢口東華漂染整理廠在戰火逼近武漢時,將1/4的設備遷陜,在西安建廠。1940年開工,有染布機10臺及配套設備,另有布機8臺,每月可染各種色布1. 1萬余匹,職工77人。另有寶雞申新紡織廠染場、善昌新染廠(從上海遷西安)、大昌染廠等。
: C( t& E1 z2 |' a/ L
, X. x# h7 ~# h) i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25
紡織機器制造業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而成長起來。較大的有雍興公司蔡家坡西北機器 廠 、寶雞申新鐵工廠、銅川第二戰區鐵工廠等,可制造成套紡織機器,其它尚有制造單機者10余家。西北機器廠于1940年籌建,次年8月投產,1943年制造出第一批紡織機,計有清花機2臺、細紗機5臺、織機15臺,至1945年可生產從清花到搖紗全套紡紗機器。寶雞申新鐵工廠于1940年10月籌建,1941年4月投產,1942年開始制造粗紗、梳棉、并條等機器。第二戰區鐵工廠,1940年2月建于銅川黃堡鎮,年產清花機11臺、并條機5臺、粗紗機2臺、細紗機10臺。另有西安泰記華興鐵工廠,以生產粗紗機、細紗機為主;鳳縣雙石鋪機器廠,以生產毛紡設備為主,也產麻紡機,由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創辦。, w3 f  t! X+ }2 {

* b6 v, l1 p$ }7 H紡織器材工業數量很少。1940年雍興公 司 在 西 安開設長安制革廠,次年 4月投產,為所屬各廠生產傳送皮帶、皮輥用皮等,1949年停辦。1941年周敖熙等人集股25萬元,在寶雞十里鋪創辦維勤紡織用品制造廠,次年1月投產,生產粗細紗管、木錠等產品,月產2-4萬只,1949年停辦,后經贖買,改名寶雞紗管廠。! z* q5 {$ `2 M* f( K8 E7 X
& q) R( i7 W4 B* m8 m& E& `" s  [* \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32
抗日戰爭期間,陜西手工紡織業也有較大發展。內遷陜西的紗錠多,布機少,棉紗有富余,為發展手工棉織業提供了條件。于是在西安、寶雞、三原、南鄭等外省來陜人數比較集中的地方,手工棉織業迅速發展起來,1941年達到最盛。西安市在戰前手工織機不過百余臺,1940年增至1100多臺,1941年猛增至3000多臺,織戶1500余戶;寶雞市由戰前幾十臺織機增至1600多臺,織戶300余戶;三原縣增至2000余臺;南鄭縣亦有400余臺。全省有近萬臺織機,大多為每戶一二臺的家庭工場。 1942年政府對花紗布實行管制,棉紗不易購買。1943年以后,除織軍布的500。余臺織機外,其余織機購買土產紗織布,部分織戶停業。至1944年,全省各主要城市略具規模的織布工場有500余家,織機6000余臺,年產布約18萬匹。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物價暴跌,外省人員返歸故里,當年登記的僅150多家。以后又受內戰的影響,至1949年底,全省手工織機不過千余臺。
/ W" V9 q( o( G8 r
# u0 m* U7 K# y手工毛紡織業以榆林、西安 、 徑 陽等 地為多。1942年榆林城內有各類毛紡織廠40余家,其中毛針織廠六七家,以裕民工廠規模最大;栽絨地毯廠30家,以惠民工廠規模最大;另有制氈廠10余家。1940--1944年,西安市在復興公司陜豫分公司登記成立的毛織廠24家,包括新設、棉改毛和棉兼營等。其中毛織廠16家,織機204臺,技工619名,日產毛呢1700余匹、毛毯2000余條以及其它毛布、絨線、毛衣、毛襪等。如大秦毛織廠,1943年1月設于西安,有精紡錠400枚、粗紡錠280枚、腳踏鐵木織機25臺、木織機10臺,年產毛呢7. 2萬碼、絨線1. 8萬磅??谷諔馉巹倮?,上述工廠大部停辦。至1950年,全省有手工毛紡織廠33家,工人317人,月產毛毯500余條、地毯8100平方尺、毛布900尺。% i* ?" ^% i; y4 V' X

% p- F9 ]( U: J1 V' d% t" X手工絲綢業亦有較快發展。1940年安康有織綢廠35家,年產綢 500余匹、花絲葛400余匹、板絞2000余匹。漢陰縣城內絲鋪由戰前的20余家猛增至100余家,織機180余臺,年產絲帕4000余條,紡綢、湖縐、絹綢等1萬余匹。漢中地區的洋縣以產絹著名,年產1萬余匹。此外,在西安、韓城、清澗、商縣等均設有織綢小廠。
1 w! Z# \( j, v* [
" V1 b9 I8 ]7 D- A手工麻紡織業亦有發展。隴縣是陜西的主要產麻地,1940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以下簡稱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在該縣成立第一個麻袋生產合作社,此后發展為7個,月產麻袋700余條。4 ?" |5 N; t: y" O( e) S
; b4 U8 Z4 ~* k* I9 w
1941年富平縣城內由私人集股成立麻織有限公司,月產麻袋2000余條。1942年糧食部在西安設立陜西麻袋廠,次年4月又接收西北麻織有限公司全部設備,月產麻袋4000余條,1944年停辦。安康城內設有麻袋機房七八家,年產麻袋4萬余條。這些小廠,生產設備簡陋,質量差,效率低,維持不久即關閉。5 X0 M5 D3 B9 |
- ^9 X4 {. n- V3 w! |4 s, L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 邊 區 手 工紡織業迅速發展,紡織工廠、紡織生產合作社相繼建立,農村婦女紡織普遍開展,各種棉布、毛布、毛呢、毛毯、絨線、毛巾、襪子以及絲綢等產品,從無至有,不斷發展,基本上滿足了邊區軍民衣著的需要。1938年8月建立邊區第一個紡織廠— 難民紡織工廠。1939年底建立紡織廠、社9個,織機83臺。1941年由于封鎖加緊,外援斷絕,各級政府成立機構,增加資金,舉辦紡織工廠。至年底共有紡織廠、社70個(其中公營4個、機關經營15個、私營30個、紡織生產合作社21個),共有工人、學徒2029人,各種織機701臺,紡紗機336臺,月產棉紗6487斤,棉布3663匹,毛毯696條,織綢6. 5匹,彈花1707斤。當年各機關、部隊、學校工作人員在工余時間開展群眾性的紡線活動,周恩來、任弼時、李富春等同志帶頭紡線。1942年對公營工廠繼續進行調整合并,對原料收購、產品銷售等實行統一計劃,統一管理。當年有公營紡織廠21個,布機388臺,織毯機32臺,職工2219人,年產大布2. 2萬匹,毛毯1. 8萬條。至年底,合并為18個。1943年公營紡織廠增至23個,職工1357人,織機449臺,年產大布3. 29萬匹;紡織生產合作社37個,織機179臺,工徒374人,年產大布6000余匹。5 Z6 R6 Z( F% r9 M) ]  B- a
( e  U( E+ d6 ]$ K% G* G
邊 區 絲 綢 生產也有發展。到1943年,清澗、吳堡、綏德三縣共有絲鋪 24家,生產綢子、湖縐、手帕、羅底等產品。! V2 Y% G9 |7 m! J' \3 V2 f6 x
) c# s1 @5 X4 U9 P0 `
1938-1945年,全 邊 區 共產 大布76. 8萬匹,其中公營紡織廠生產16萬匹、私營工廠和合作社生產7. 1萬匹、農村婦女紡織 53. 7萬匹;共產毛呢3903匹,毛毯3. 29萬余條,絨線12. 61萬余磅,栽絨毯1. 18萬余條,毛襪萬余雙,基本上滿足了邊區軍民的衣著需要。
2 L) t- x2 T$ ]  w, ?9 H% N% L1 c
抗日戰爭勝利后,邊區政府對公營紡織廠調整合并,到 1946年8月尚有公 營紡 織 廠 6個。1947年3月,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各廠停辦,機器設備、原料成品等重要物資大部被燒毀。工合西北區辦事處于1938年 8月在寶雞成立后,在西安、寶雞、南鄭、鳳翔、隴縣、鳳縣 雙石鋪、延安、榆林、污縣、安康、韓城、耀縣等地,先后建立事務所12個,組建各類以紡織為主的工業生產合作社,從1939年7月到1945年5月,陜西共生產125. 68萬條軍毯。/ D; ^5 i# }. w! @
$ y" q6 [+ j; y' C/ r9 @& F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37
(三)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停滯階段(1945-1949年)
* ?1 w" |  J& q& u1 l5 k$ d6 |抗戰勝利后,陜西紡織工業處于停滯狀態。1947年雖有長安紡織廠(2000錠)、大恒紡織廠(1472錠)和1948年東華紡織漂染廠的紡紗部分(712錠)設于西安,但規模均小,生產也不正常。同時,由于內戰,加上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各廠資金不足,原料供應困難,生產難以維持,普遍開工不足。大部分小型紡織廠因產品滯銷,資金短缺而停業,計有民康、中興、裕民、裕勤、大成、自成、福中、西北實業公司紡織廠等。手工紡織業也大部分停辦,全省各織布廠開動布機僅千余臺。1948年底,全省有近代棉紡織廠10家,紗錠10. 26萬枚、實開9. 16萬枚,布機1523臺、實開1386臺。
$ }3 d: I1 I5 O6 ~/ D& _% A* Z+ h+ w1 l
大華紡織公司秦廠在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時有紗錠3. 28萬余枚,織機800臺,職工3047人。申新四廠寶雞分廠在1949年7月寶雞解放時有紗錠2. 47萬余枚,織機274臺,職工1778人。咸陽紡織廠1947年向蔡家坡西北機器廠訂制大牽伸細紗機25臺及前紡設備,對80%的舊機作了更新。1949年有紗錠1. 23萬余枚,織機154臺,職工1234人。由于該廠屬官辦企業,咸陽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西北人民紡織建設公司第一紡織廠。
4 u1 }0 f  B# ?; k/ Q' W# p; t
8 z9 J# Q. I" ]# ?1 @3 q抗戰勝利后,由西北機器廠仿造的立達勃拉特、加爾法紗錠6240枚 ,分別于1946年3月、1947年8月和12月在蔡家坡紡織廠投產。1947年雍興公司決定擴充紗錠3萬枚,1948年4月因內戰波及,擴充計劃被取消,已裝未開的2100錠和豫豐紗廠調撥來的1680錠共3780錠設備被拆運臺灣。蔡家坡解放時,該廠有紗錠1.64萬余枚,職工1236人,因屬官辦企業,經接管后改名西北人民紡織建設公司第二紡織廠。
0 r. w9 g8 c( L: c$ k/ C$ c7 M. j
1 R/ c2 i" d$ j業精紡織廠于1946年從山西新絳縣雍裕紗廠購買普通動力布機98臺及準備、整理、漂染等設備,另從西北機器廠購買紡機5臺2100錠,至1947年新增設備陸續投產,原有各種人力布機全部拆售。至此,該廠成為一個近代棉紡織廠,產品以20支棉紗、12磅白布為主,其它產品不再生產。1949年7月虢鎮解放時,有紗錠4200枚、布機106臺,職工797人。解放后改名西北人民紡織建設公司第三紡織廠。1950年8月,該廠遭洪水淹沒,房屋倒坍,機器損壞,同年10月并入第一紡織廠。
9 ]3 e. n+ }7 ^( \- l
$ E. u" B; V; N抗戰勝利后,西北機 器 廠 裁 減一半工人,部分職員調中紡公司工作,到1945年底有職工441人。1946年著手恢復,至1947年開出機床256臺,職工達870人。1948年4月西府戰役后,資遣職工500余人,將較好的工作機床107臺、優秀工人數十名送往江蘇丹陽,由美國購運抵上海的新式機床和在上海采購的大批機具材料停止運陜,對造好的成品紡機42臺(約5000紗錠)和全部產品圖紙運往上海。至此,該廠只有工作機床175臺,職工410人。1941-1948年,該廠共生產紡紗機282臺(約合2. 6萬錠全程設備)、布機17臺,共制出各種成臺機器64種530余臺。蔡家坡解放后,該廠被接管,成為國有企業。1949年完成紡機4200錠,裝配工作機床150臺。同年9月,改名西北人民紡織建設公司蔡家坡西北機器廠,10月改屬西北軍區兵工部。. C8 x6 T1 p# x0 E( T

* e. \/ w9 ?- }% Y: j2 x# ?+ J. b近代陜西紡織工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在生產技術、人才培養、企業管理等方面,奠定了物質基礎。+ ?4 N4 I2 g7 R1 j5 {

) h! J: \  x% @! c, J- _
作者: 三強紡織    時間: 2022-4-14 22:40
三、發展特點
! O. q) W9 n$ O(一)手工紡織工場和動力機器紡織并存
5 ]5 ~- w, N$ ~% M1 u陜甘寧邊區地處后方的特殊歷史環境和 地 理 位 置,以及陜西原料資源豐富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等諸多因素,使陜西紡織工業就是在發展的最盛時期,也是動力機器紡織和手工紡織同時并進。特別是陜甘寧邊區發展手工紡織,8年間生產大布76. 8萬匹,相當于60多萬錠、幾千臺布機1年的產量。陜西工合組織生產軍毯125. 68萬條,成績也相當可觀。
3 ?% z/ J9 ]1 k. \/ b1 g$ O2 T) g6 I  \/ n& _4 N
(二)內遷陜西的紡織企業輸送了設備、技術和人才6 P+ I3 M. X0 k( R0 s; h: R
大華、申新四廠、咸陽紡織廠和蔡家坡紡織廠,內遷紗錠共8萬多枚,占1945年陜西省紗錠數的75%。這些內遷企業同時帶來了技術力量,在發展陜西紡織工業中都起到重要的骨干作用。6 p0 T7 N8 X( K) s+ |

3 g7 @; O. E+ E, e6 H& g( 三 )紡織機械制造業為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成績: a% A1 m4 a  F
抗日戰爭期間,交通阻塞,難以訂購國外設備,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制造。西北機器廠等一批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克服困難,制造出棉、毛、麻等紡織機器,僅棉紡錠即有近3萬枚,約占1945年陜西紡錠數的25%。解放以后,西北機器廠在1950-1952年間又生產紡紗機414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家新建的棉紡織廠— 西北國棉一廠裝備了國產機器。
2 k7 u' [* l( X' I; j0 g: K7 x% g+ U
(四)愛國的民族資本家為發展近代陜西紡織工業作出了貢獻
7 i# \. r" c- W9 y" Z' B漢口申新四廠經理李國偉,克服重重困難,內遷陜西寶雞建廠 ,在遭遇日機轟炸的情況下,設法建造窯洞工場,以避免轟炸,取得成效。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在中國農產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穆藕初的??钪С窒?,合辦紡織訓練班,促進了群眾性紡紗活動,緩解了棉紗供應的困難。
. ~$ {+ u4 d4 b# n
4 x: Y% l, |  g' u" m' z" R7 l




歡迎光臨 促織網 (http://www.35722a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