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網

標題: 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全文)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1-6-20 14:10
標題: 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全文)
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4 }' |# L6 [0 k+ B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21年6月11日

# k% J& A! ~  O# o: c“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笆奈濉睍r期,我國紡織行業在基本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基礎上,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進行業“科技、時尚、綠色”的高質量發展,在新的起點確定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新定位,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圍繞行業新定位,引導紡織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編制本發展綱要。
2 u; n9 y1 T  c$ R: M3 Q- M8 R6 e( [2 D
一、 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 q  Z! I$ H* F  A
: A. R! z8 M7 x/ z1 R) I(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6 l( N# b6 N( o8 T$ Y' ~- g5 c5 [' e2 |
1.發展優勢持續強化?!笆濉逼陂g,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穩步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2020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80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纖產量占世界的比重70%以上。202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2990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紡織品出口額占全球的比重從2016年的36.6%提升到2019年的39.2%。2020年,全國紡織行業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52萬億元,占全國工業4.3%,利潤總額2065億元,占全國工業3.2%。
: ?" X2 o. L0 O3 a, z( f. I6 j( c0 s/ v2 z' z. r( `$ S$ o
2.結構調整穩步優化?!笆濉逼陂g,服裝、家紡及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耗量比重由2015年的46.4:28.1:25.5調整為2020年的40:27:33?!笆濉蹦?,我國高性能纖維總產能占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產業用行業纖維加工量達1910萬噸,較2015年增長40 %以上,有效滿足多元化、多層級、多領域市場需求。1 k1 u5 H/ H9 ]

) s, z: \6 {3 ]; \4 b+ ]3.創新生態不斷改善?!笆濉逼陂g,我國紡織行業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創新平臺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截至2020年底,紡織行業共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1家(含5家分中心)、國家認定企業工業設計中心12家;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認定的行業重點實驗室59個、技術創新中心37家。2019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較2015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化纖行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4%,較2015年提高0.3個百分點?!笆濉逼陂g,共有1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纖維材料、綠色制造、紡織機械等領域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被突破。國產紡織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5%以上。
- F" X5 s5 k5 F, }3 Y9 y6 n5 i; _0 ]- ?
4.創意力量持續提升?!笆濉逼陂g,我國紡織領域形成了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的流行趨勢協同研究和發布機制,時尚設計原創能力提升明顯,全國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和300多所高職院校設有服裝設計和工程專業,保障時尚設計人才隊伍儲備。自主品牌認知度與美譽度持續提升,國內主要大型商業實體的服裝家紡品牌中85%左右為自主品牌,原創潮流品牌消費規模逐年提升,占品牌消費比重已超過15%。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時尚消費的跨界融合、商業載體和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和豐富。
4 k# a) g; j4 J( g( Y: ~
. l2 I% m: n$ K( N( k( c5.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笆濉逼陂g,我國紡織行業用能結構持續優化,二次能源占比達到72.5%,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25.5%。萬元產值取水量累計下降11.9%,其中,印染行業單位產品水耗下降17%,水重復利用率從30%提高到40%?!笆濉逼陂g,紡織行業廢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計下降幅度均超過10%。我國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2016年以來共有251種綠色設計產品、91家綠色工廠、10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1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被工信部列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名單,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管理正在加速融入紡織產業鏈體系。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的維度和內涵不斷拓展,已經開始覆蓋國內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工廠。
# d  f" _6 u, O
9 p* e4 P# m/ f( z  g7 r整體來看,至2020年末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紡織行業基本實現《2020建設紡織強國綱要》相關目標,我國紡織工業絕大部分指標已達到甚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起全世界最為完備的現代紡織制造產業體系,生產制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長期居于世界首位,成為我國制造業進入強國陣列的第一梯隊??萍紕撔聫摹案?、并跑”進入“并跑、領跑”并存階段,品牌建設形成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和區域品牌的三級體系,節能減排、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人才建設積極支撐行業創新和進步。" B  L& N, H: m( ~8 q

: v0 L  o% z' U% `“十三五”以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取得良好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困擾行業發展和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如紡織原料供給安全仍有一定風險,行業內仍存在部分關鍵技術短板有待突破,消費市場培育力度不夠,中高端產品的市場有效供給能力仍待增強,行業內文化資源的應用及推廣能力不足,品牌國際影響力有待提升等。* ~1 t) }( Z0 n% c. Z5 W
$ l8 m8 \6 T& P) R+ T7 O9 J  N$ {9 o+ j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 t# S8 [6 L6 ^) L
9 ^& y' _3 @. A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與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紡織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面臨著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考驗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發展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強,發展機遇也依然存在。
) Z1 V$ ]8 [: L" G* b
3 U* S  y3 P6 m1.國際供應鏈格局深刻調整。百年變局之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促使國際經貿合作格局發生改變。在經濟全球化重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加強對高端技術裝備的控制力,全球生產制造體系圍繞大型自由貿易區加重布局,各國間紡織貿易、投資領域競合關系更趨復雜。在復雜經濟形勢下,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前景均存在較高不確定性,但世界纖維消費總需求在經濟發展、多領域應用等因素拉動下仍有增長空間。紡織行業作為國際化發展的先行產業,將在國際產業格局調整與貿易競爭中面臨復雜考驗,但我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將為紡織行業優化供應鏈布局贏得主動作為空間;貿易便利化、人民幣國際化等制度改革持續推進,也將為紡織行業開辟多元國際市場提供支持。" U1 n# }+ N' X9 c1 n/ F

5 R$ O+ R. b3 p6 V& S7 e2.暢通國內大循環構筑產業發展戰略基點。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續釋放,將推動內需市場穩步擴容升級,成為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形成基本功能型消費、改善型消費、引領型消費并存的多層次需求空間;國潮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數字消費等需求新趨向,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創新空間;消費者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斷強化,自主品牌將有條件形成引領全球時尚潮流的能力;我國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制造業升級,發展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將為纖維材料及紡織制成品提供更為豐富的應用領域。: q7 |! m$ |- o" c

% C4 N& x* m, T9 p7 E3.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發展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材料科技占據前沿位置,以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為特征的纖維新材料,為紡織行業價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徑。新一代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與紡織行業加深融合,正在推動紡織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帶來業態更新與價值延伸。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條件和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技術應用與創新生態不斷豐富,跨界創新、融合創新實踐不斷涌現,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Y) s" [' \7 W4 {2 J0 X
+ A) D0 g/ F# G! g
4.綠色發展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剛性要求。全球氣候治理形勢緊迫性凸顯,對國際經濟及產業體系形成重要影響,綠色發展不僅成為國際紡織供應鏈采購決策和布局調整的現實影響因素,也將是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重要來源。我國已制定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紡織行業綠色發展形成剛性要求。紡織科技持續創新突破,為行業破解綠色發展約束、構建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堅實支撐。全行業需要凝聚共識,將發展立足于國家生態戰略全局與人類氣候安全,將踐行可持續發展作為價值提升的重要途徑和紡織強國應有之責。. x5 t% U8 e# `7 m

" O! E: n: M- A1 J1 c0 }5.數字經濟開創新增長點。世界發展步入數字化新時代,經濟創新打破區域分割與行業界限,新冠疫情進一步加速數字化進程。數字資源為紡織行業提供了精準商業決策、革新供給形態、自主構建安全與產權規則等新契機,是新時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驅動力。我國5G移動互聯技術和設施優勢與紡織產業集聚化發展特色相結合,將有力支持紡織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與智慧集群,促進行業加快形成協同高效、多維創新的發展新空間。7 w; }- Z2 A( k% c& T0 e1 I% _
, Y) k5 D1 ]. W" x& {
面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立足紡織強國實力基礎,紡織行業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占據優勢位置的信心,精準把握國際紡織產業格局調整時機,深度融入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斷強化制造體系優勢,解決好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有效破解國際產業格局調整帶來的風險困難,在新格局中開辟新局面,為新格局貢獻新作為。6 |) J0 l0 f7 b& I) f; A4 ]3 j/ \
3 i: S2 U  C( H) z1 }
二、 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 M6 e$ [# X3 V+ |7 |- Y, d1 Z
" x7 w1 l* R/ N' F(一)總體思路! A( T5 J- U% L( P

/ ]8 U! k. {: X/ V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立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民生保障與產業安全,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按照“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發展方向,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推動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紡織產業集群,形成一批知名跨國企業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紡織服裝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為鞏固紡織強國地位并為我國實現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 p# k2 G/ P1 j$ N* R8 E' `3 |7 @9 t# a! J4 ?/ S9 H3 N# D% f
(二)2035年遠景目標
' u5 _+ z% k- d; u
( f" [3 \8 D0 k( k; ?& b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紡織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全面突破,我國處于國際紡織先進技術創新國家前列。與現代經濟體系和人民更高品質的生活相匹配,紡織行業有效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形成一批對全球時尚發展具有引領力、創造力和貢獻力的知名品牌,共同構筑全球時尚文化高地。紡織行業責任導向的綠色低碳循環體系基本建成,行業碳排放在達峰后穩中有降。
9 g" g( D9 V! [) F! M) S
$ Z% |) \1 Y# y7 i+ R(三)“十四五”發展目標
  B; V* F1 n: i, R0 H0 A, q: w1 i. K  \' l9 \) i* J
1. 行業發展取得新成效。行業發展保持合理區間,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笆奈濉逼陂g,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球份額保持基本穩定;紡織工業利潤率保持良好水平。
4 N( [" s6 H6 }: [0 Q3 \' [/ @4 ^" P2 T
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笆奈濉蹦?,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比例達到38:27:35。加強產業協同體系建設,鞏固提升內外聯動、東西互濟的產業發展優勢?!笆奈濉逼陂g,中西部重點紡織產業發展區域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占工業比重繼續提升。立足“雙循環”發展格局,產品品質不斷提升,品類更加豐富,服務更為高效,滿足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求,以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國際供應鏈優質資源整合能力明顯提升。: M* h5 R0 h& h  [' h' H4 W

: W/ v5 n$ x  f. }0 r3.科技創新發展邁上新臺階?!笆奈濉蹦?,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3%。纖維新材料創新水平繼續提升,高性能纖維自給率達到60%以上?!笆奈濉逼陂g,繼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數超過60,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紡織服裝行業大數據中心。; X( F  Z4 c! Q* l
) r, G2 o) g# x$ @" y: ~
4.品牌時尚建設創造新價值?!笆奈濉逼陂g,繼續推進消費品牌、制造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培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高、時尚消費引領能力強、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優質品牌。自主消費品牌的時尚引領力與全球認可度不斷提升,躋身世界品牌第一梯隊的制造品牌規模進一步擴大,百億以上品牌價值企業數超過40家,重點集群區域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紡織行業與中華優秀文化、開放多元文化進一步融合,提升行業文化軟實力。: O  S; B" q% ~0 f8 L& b

$ f# o/ r& Q# X1 f+ Y7 e3 C3 q0 |7 K5.綠色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笆奈濉蹦?,紡織行業用能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降低13.5%和18%,印染行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綠色纖維(包括生物基、循環再利用和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產量年均增長10%以上,循環再利用纖維年加工量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15%。
2 n. s, E- w4 l9 j/ e
/ Q* m% S) U, ], V( E$ H7 U) i6. 增進民生福祉做出新貢獻。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提升紡織行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不斷提高,勞動保障進一步改善。加強產業集群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繼續發揮產業富民功能,助力鄉村振興,激活經濟欠發達地區增長潛力。
. ~% Q, }1 ~6 W' A6 r- M& ], u" \
專欄1-1 “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長(%)
行業發展
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
-
-
合理區間
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比重(%)
>50
>50
  
出口額占全球比重(%)
>30
>30
  
結構調整
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比重(%)
40:27:33
38:27:35
  
科技創新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規模以上,%)
>1
>1.3
  
勞動生產率(規模以上)
-
-
高于增加值增速
高性能纖維自給率(%)
-
>60
  
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數
  
>60
  
綠色發展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
[-13.5]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
[-18]
印染行業水重復利用率(%)
  
>45
  
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綠色纖維產量(%)
10
循環再利用纖維年加工量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
  
15
  
民生福祉
從業人員收入水平
-
-
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

% f6 Q/ `0 |: p, H8 Q+ V8 ^注:1.[ ]號內為五年累計數; E' k7 {, h' B& \* E4 ]
  P+ F0 E- \. P( O
       2.主要廢水污染物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1 K5 B( A' o) M9 {/ ~
# u, p) N* H0 p& m- O
! R5 y4 z: O% g. k
三、 “十四五”發展重點任務 # r3 L  q* q7 |  E3 R$ D/ d

6 S8 Z# b6 g( w1 m  G(一)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能力4 w2 e0 C. C1 @, J+ _
$ x6 \/ r; n0 D  N& f) `
1.加強關鍵技術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紡織行業原創技術策源地。重點圍繞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制造、先進紡織制品、紡織智能制造與裝備等四個領域開展技術裝備研發創新,補齊產業鏈短板技術,實現產業鏈安全和自主可控,強化行業關鍵技術優勢,注重原始創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帶動全產業鏈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能力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e* m7 Q6 V$ B! _

: S! v5 K  r# `專欄1-2 行業關鍵技術突破8 r, t! W* C  `0 A3 W. j( k
0 p  t* }4 K$ q% L7 T
1. 纖維新材料技術( u5 X: T& [3 g  K: ?
, J, ~: u! a; b, z. X* ^
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等高性能纖維高端產品、差別化產品關鍵制備技術,基礎纖維高效柔性功能化制備技術,實現纖維高品質、高效生產和低成本,萊賽爾纖維專用漿粕、溶劑、交聯劑和差別化萊賽爾纖維關鍵技術,纖維級1,3-丙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純丙交酯等生物基單體和原料高效制備技術,智能化、高仿真、生物可降解等功能性纖維材料制備技術。6 h" b  D3 y$ K8 N( ?9 Q

7 \% A( G6 n+ F& q% m$ l+ c( I2. 紡織綠色制造技術1 N7 X) _1 ~' p* z" w9 A

9 r) |0 x( Y4 W" Q$ ]* I4 x& B6 U印染綠色化學品技術,高效短流程印染技術,非水介質染色技術,數碼印花關鍵技術,廢舊紡織品分離識別技術,聚酯、聚酰胺紡織品化學法循環技術。3 [- n: b' s& F5 F1 z8 A9 V+ I

$ f7 D  s3 l% T6 n: l$ Z( |" ]0 ^3. 先進紡織制品技術
: h3 `& f: a; J+ a# X; f0 Z5 \
, h( W! e* ^, t  r5 Y高功能紡織消費產品加工技術,智能纖維及制品關鍵技術,閃蒸法和靜電紡絲非織造布技術,高性能纖維多軸向經編、立體編織技術以及重磅寬幅織物、寬幅異厚織物、大型繩纜的成型技術。
& A4 v' i7 k; `  _1 K; H" N
' u) Y) u. G) D4. 紡織智能制造與裝備技術3 U; l1 x3 a# X

  ^0 q1 ]- d2 z& Z8 W# Z面向紡織行業應用的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大容量萊賽爾纖維、高性能碳纖維、萬噸級對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和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等成套裝備,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噴氣渦流紡紗機、數字化高速無梭織機、全自動穿經機、立體織造成型裝備、高速經編機、連續式針織物平幅印染生產線、低浴比間歇式染色裝備、高速數碼直噴印花機、高速梳理機及交叉鋪網機等關鍵裝備技術。
# M) k2 G7 r8 S. Y  z9 X8 W# p3 t' C3 o
2.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紡織全產業鏈創新平臺。積極推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認定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用聯合體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交叉學科、跨領域合作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創新平臺協同機制,促進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成果轉移轉化。
& [7 [5 e2 I5 I3 n9 N9 z4 s! {3 d7 r- `
專欄1-3 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 C  R5 b, L" V, n! t: Z& v$ k! ~/ w( P+ w
1.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 p4 @0 I/ m: v4 p2 O; o% f; `, M" t; P8 ~
進一步加強功能性纖維、印染兩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功能建設和服務能力,針對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加速科研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積極推進產業用紡織品創新中心籌建工作。! X+ e3 X. i- P

! Z' C" V$ g/ x. ~5 i) G4 W2. 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  R- P9 X  H) E
  }. Z2 j; c1 y- w; M
引導重點企業開展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紡織行業認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50家。創建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融紡織科技、數字技術和創意設計為一體的工業設計中心,新培育建設50家以上行業工業設計中心,推薦建設5-1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H. ]' e  M  J
% W, B2 K" X0 @
3. 行業重點實驗室1 V" r. U) M; z9 W. X' I) d
9 h* O  a( H( K: g
引導相關機構加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紡織行業認定重點實驗室達到70家。4 c( F8 r- H( o7 E+ r3 E2 ?* w" P4 R

! O# J% J: z9 ]5 A- h4.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 |- b" }1 y9 G0 N4 `5 N4 [8 \+ m0 u* H6 w
建設和完善纖維新材料、產業用紡織品、智能制造、紡織高端裝備、紡織軍民融合、時尚產業數字技術融合等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 f6 t' n8 M" `2 E6 t2 j/ g
' [% m8 @0 Z& M3.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紡織標準化技術機構建設,優化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加大現行標準整合力度,鼓勵新型紡織纖維材料、功能性紡織品、智能紡織品、高技術產業用紡織品以及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數字技術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推動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鼓勵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積極對標國際水平,參與或主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骨干企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e$ L) ^" K7 ~9 u7 s7 l

* A" X9 R! n1 n. \: f' [  _4.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充分發揮行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用,立足行業共性關鍵問題建立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積極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培育較大規模的行業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高水平研究型紡織學科,積累基礎研究人才。擴大紡織專業性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壯大高水平人才隊伍。
; }. }2 G, z- e9 S+ L# ]) u$ ?; p/ m" n" ]; k# \1 z
(二)建設高質量的紡織制造體系7 {- ~. j% ^0 }1 w1 P
( `0 c' w4 H& V: \! P! _& k
1.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實施紡織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補齊基礎纖維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短板。加快突破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領域的尖端技術空白,推進生物基纖維和原料關鍵技術研發及其終端產品應用。突破高精度、高效率、高適應性的紡織專用基礎件,紡織裝備加快向柔性化、智能化、國際化轉型升級。加強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區塊鏈等智能制造應用關鍵供應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深入融合,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能力。強化產業鏈長板,立足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優勢,進一步開發功能性、可降解新材料,擴大智能化、綠色化先進技術應用,提升創意設計能力,滿足國際國內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 S* b8 J8 k2 s- q( y
4 C7 v. A* L. f3 {2 a* L2.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發揮紡織產業鏈完整優勢,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建設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加強紡織全產業鏈精細化加工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升先進制造水平。適應消費升級趨勢,應用新材料、新技術開發具備高品質、多功能、智能化的高端紡織消費品。加強高技術纖維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提升織造、非織造、復合等成型技術,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重點領域的應用。
, w, ~9 a8 V1 J) U8 v5 G/ m# M
( R3 }+ o3 p4 @) S3.推進制造能力高端化。加快紡織全產業鏈智能化、綠色化關鍵裝備和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運用先用適用技術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采用科學管理工具提高企業生產管理效率,強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推動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面向紡織產業鏈、產業集群、特定行業領域、龍頭企業,分別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紡織各細分領域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生產流程,化解勞動力等要素資源約束。在全行業強化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管理,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研發綠色紡織產品。
* g8 B- e4 d; `/ {/ R
& f6 U# r/ C. n% x(三)暢通內需為基點的產業鏈循環
& k8 d% w/ g! d$ }8 N
8 ]8 ?: ~2 v  a1 y# w2 g# T1.保障民生需求。以保障國內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為戰略基點,通過技術進步、產品創新、產銷銜接,使各類紡織消費產品滿足多層次需求,以高質量供給創造高品質生活。完善行業和企業產品質量檢測和服務體系,加強質量監督和市場監管,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國內自主品牌的消費認可度。
% w! V- C4 t7 U" w$ T  _$ f' W
2.培育新型消費。先進技術、流行趨勢、品牌文化融合體現在紡織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中,滿足功能、時尚、綠色等升級消費需求。加強信息技術在流行趨勢預測、創意設計、消費研究中的應用,根據個性化消費趨勢,依托互聯網和智能制造技術,提高服裝和家用紡織品大規模定制服務水平。加強消費者研究,提升設計創意和市場營銷水平,形成一批有高度市場影響力的服裝和家紡產品品牌。
: `1 I+ e7 c5 V. C# u0 E/ l  R7 S' A( y6 \9 R! b# }: m
3.拓展產業應用。提升產業用紡織品領域材料創新、制造升級和產品開發水平,努力貫通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工具、土工建筑、安全防護和農業等領域重點產品的跨部門應用體系,在標準認證、品牌推廣和工程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和拓展高質量的內需市場。加強與裝備、后勤、軍兵種、科研單位及主要軍工企業的合作,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
* Q7 b+ t& |: ~5 S/ P; N
. }4 b, q6 p: ]  ^# ?) E! w(四) 提升國際化發展層次與水平" B0 n6 I. s- v
# s) V9 q' N  |0 |& ?/ P; g
1.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高效率應用纖維原料、高端裝備和基礎件、精細化染料助劑、品牌和渠道等優質國際資源,滿足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和紡織產品消費升級需求。推進紡織行業領域質量標準、認證認可的國際國內相銜接,以同標同質促進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流通順暢。
4 n5 |5 d8 n0 f/ ]( U* F
: L' }& n" L, N) r1 T1 V1 G# D2.加快外貿出口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網上交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發揮海外展會作用,加強國際化營銷,擴大我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提高紡織品服裝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g' ?( l$ t0 Y, h: B; _
. O$ ~9 c. s4 l; ^: }
3.提升跨國資源整合能力。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打造以我國紡織產業體系為資源調配中心的全球生產網絡,有序協調國內外制造產能布局。優化國際技術經濟合作模式,促進自主裝備、工藝、技術輸出,合理引進國際優質裝備、技術、設計和人才。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在東南亞、非洲地區加強產業園區共建合作,打造國際產能合作標志性項目。
# }% H% z$ n! j/ J! S6 y! ~- A
* E% w, ^1 {1 q4 O* W$ G6 Z8 ^. ?(五)推動行業時尚發展與品牌建設, A0 n& D+ Z7 O6 n4 o
/ \* d- [- C) Y: y, }
1.推動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立足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要,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美學和流行趨勢,提升紡織時尚創意和產品設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承載意義的紡織服裝自主品牌。4 {) z$ Q3 p3 }. ^0 H( p

( g& S4 K5 `* \  e8 I0 E) _2.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加強流行趨勢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在終端產品的設計應用,完善從纖維原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研發體系。推廣定制化服務,促進傳統制造模式向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加大智能穿戴、綠色健康、復合功能性產品的開發力度。  p" `. |6 e" q& ^- i( l9 n

% ]1 L( K) _5 |3.推動業態和模式創新。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層次連接,形成基于數字決策的智慧營銷模式。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通過平臺融合、社群融合、場景融合,促進紡織服裝品牌企業與互聯網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跨界融合發展。* E$ q# ^9 s. K& m* l
8 W* c) N- h! M3 s& D0 W( o
4.強化品牌培育服務。整合政府、行業協會、院校機構等多方資源,開展紡織服裝品牌發展理論研究、品牌價值評價體系研究,持續開展品牌價值評價提升活動等。利用國家級品牌活動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紡織行業自主品牌宣傳推介力度。通過會展、時裝周、設計大賽等,打造品牌建設交流展示平臺。( f; ~( `9 \6 y/ U7 O  ^# I

' u5 f9 B- F% k0 O7 o( O# i(六)推進社會責任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 [8 O$ e4 Q1 A4 l& R2 |% \; H; K8 U: w
1. 推進節能低碳發展。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提升,繼續提高二次能源消費比重,鼓勵企業采購綠電,支持具備條件的園區或企業加快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設。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排放項目建設,積極穩妥推進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騰退與升級改造。開展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提升專項行動。鼓勵棉紡、化纖、印染等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行智能化能源管理試點示范。加快綠色纖維制備、高效節能印染裝備、廢舊纖維循環利用等低碳技術的研發、示范與推廣。鼓勵開展碳核算方法學、減排路線圖、減排成本分析等標準及規范體系方面的研究。6 `  q1 r! h4 u
+ g& ?' W* W7 A0 D" I6 d
2. 加強清潔安全發展。以綠色技術驅動產業鏈各環節降低污染物產排量,深化生產全過程和紡織園區系統化污染防治。高度重視新興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加大清潔生產改造力度,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產排量。完善紡織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升級及配套管網建設,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水資源化,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動紡織園區和重點企業水系統集成優化。加強有毒有害物質替代,嚴格控制染化料助劑等化學品使用。2 h. ]. p2 j5 H% x& r! ]3 G

) H0 N/ j' V, y  l: [3. 推動再生循環發展。加快現有紡織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升級,合理延伸產業鏈并循環鏈接。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服裝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廢舊纖維再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化布局,開展廢舊紡織品服裝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突破再生滌綸、廢舊紡織品服裝再生利用規?;a關鍵技術,打通瓶片直紡再生滌綸長絲工藝路線,加強定向回收、梯級利用和規范化處理。加快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
. w% ~7 s: h: T" G- F$ A6 C) B0 |" `9 |- B" R
4. 深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以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為核心,將企業社會責任全面納入行業的價值體系和創新體系,培植產業的持久成長能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社會責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增進全球利益相關方的理解與支持。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管理,發展循環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 X2 w% o3 g. C8 u( g

9 U4 B$ }$ A# `  `- C" u(七)優化國內布局提升發展協調性! s; f; ~. i. c0 r) u# w( n: C
1.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接京津冀一體化、長三角洲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在不同區域分別落實行業發展重點。中心城市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平臺和都市時尚產業,積累科技創新和時尚創意人才。先進制造業成熟地區,引導形成單項冠軍、領航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領先企業的集聚。依托區域范圍內核心區帶動外圍、下游帶動上中游的聯動關系,形成紡織產業跨區域聯動發展效應。
# t+ r: L* h, j/ i. ]# u
2 [$ m6 m6 O9 X' l2 B2. 進一步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東南沿海地區立足價值鏈中高端,大力提高協同制造、精益制造和綠色制造水平;統籌國際國內資源,發展國際水平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品牌中心,建設紡織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紡織產業發展助力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以資源條件為基礎,不斷完善產業體系、服務配套和綜合投資環境,繼續引導紡織龍頭企業擴大在中西部地區投資力度,鼓勵回鄉創業擴大紡織制造業規模;擴大農村富余勞動人口本地就業規模,提升勞動技能,帶動鄉村振興。' [% X/ v. \- M

$ c  [2 j- E$ Q: b4 }& M2 b  }3.推進高水平產業集聚發展。運用現代科技推動建設一批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具有世界領先的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單一品種具有世界領先產業規模,產品制造和流通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區域品牌。成熟產業集群地區發揮產地型專業市場和產業鏈配套優勢,進一步突出先進、綠色制造優勢,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和智慧型產業集群,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建設特色產業小鎮,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新興產業集群地區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與成熟地區緊密協同發展,建設現代紡織產業制造基地,并積極融入全球紡織產業供應鏈。發揮龍頭企業跨區域布局的作用,通過跨區域兼并重組,建立“總部+基地”的方式,實施一批跨區域產業合作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帶動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體系。7 W" I9 @8 Q) P- u9 I$ F" x! t% L
# ~- L2 e3 p0 l  k% U1 w
4.公共服務體系升級發展。以產業集群空間分布為基礎,提供高質量、精準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提升檢驗檢測、研發設計、會展商貿、教育培訓等服務功能。優化產業集群各主體發展環境,地方政府、集群管理機構、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形成協作共同提升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能力,助力集群中小企業整體提升發展。
+ Z1 |0 B9 ]+ x% P" b8 G  N7 h3 ~( J9 o8 K5 o  B# F, d5 X1 v! D
(八)構建紡織產業的安全發展體系
7 d' j- s& B3 K  W. |, U
  l. [( ?" \$ x; `1.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和短板技術攻關,高性能纖維特定品種、高功能性復合材料和紡織制成品、紡織裝備基礎件短板等逐步實現技術自主可控。保障原料供應安全,針對化纖原料高度依賴石油化工的現狀,推動現代煤化工與化纖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有煤炭資源的中西部地區適度發展煤化工制化纖原料及化纖生產項目。加強產業安全風險預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性。
) r4 w' g; N6 ]' A; z1 F: {% o8 C
2.科學引導全球產業布局。引導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在國際國內建立多元化布局,平衡國內發展和國際布局之間的關系,從國內居民消費安全和應急供應保障角度保持紡織產業安全供應規模。1 J  F! Z0 l/ s9 q0 W& Q' L
! H  c& i4 t3 i1 j& L8 O  j# A! J
3.建立產業安全預警體系。建立預警機制,防范國際資本異常流動風險、數據網絡安全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國際貿易摩擦風險等。1 N* ]5 ~  n) ?9 a2 ~  b
' U- |3 b2 x6 V* L7 h

% F$ ~* C- ^* g" a 四、“十四五”發展重點工程 - b# F7 g% R. f

) E7 T5 R3 e4 Y2 l在纖維新材料、智能制造、時尚建設、綠色制造、高端產業用紡織品共五個領域實施一系列重點工程,具體落實“十四五”時期實施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
6 [6 z# m- {% Y# ~2 P9 ~. F, J3 Q
8 C, k% E0 u3 m6 J/ d(一)纖維新材料持續創新升級
5 u1 _% o% q) L" O% u4 k4 T6 m. M7 a7 F% N( y4 A9 j8 t. V
纖維新材料領域以服務高質量發展和保障產業鏈安全為目標,依托優勢企業,充分發揮專業院校和科研機構作用,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主導差別化、多功能纖維材料的研發創新,進入國際上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生產的第一梯隊,引領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進程。0 o5 b  V+ s+ N4 j; D4 h

9 V% B: @0 b) p' _1 k: h專欄1-4  纖維新材料重點工程
, e" A9 o3 a+ X( C/ c' f' K: `
: I0 G2 U0 L' S1 k% x1 Z1.  差別化、多功能纖維重點工程* v' J: V( m% K: d
' T5 j0 p' r4 J# l4 q
提升基礎纖維功能化高效柔性制備技術與裝備水平,突破聚酰胺6熔體直紡、氨綸熔融紡絲等關鍵技術;進一步開發智能化、高仿真、高保形、舒適易護理、阻燃、抗靜電、抗紫外、抗菌、相變儲能、光致變色、原液著色等差別化、功能性化學纖維;大力發展生物可降解高性能脂肪族聚酯纖維,及采用綠色催化劑生產纖維;研發支撐功能纖維生產的添加劑、阻燃劑、新型改性劑、母粒、催化劑、油劑等的關鍵材料和輔料。發展煤化工路線化學纖維實現紡織原料多元化,降低石化原料比重。( X0 ~4 J& o6 ]) H" F9 \0 P5 g
/ n' M: _' Y" F3 @5 G; t
2.  高性能纖維重點工程" N! {. X5 a% k. `5 }: L

+ m) e/ M1 w0 P1 z' l* W4 H推動建設國家級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中心,構建高性能纖維行業創新體系。加強高性能纖維高效低成本化生產技術研發,提高已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的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技術成熟度和產品穩定性。加快研發更高性能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等關鍵制備技術。突破高性能液晶聚芳酯纖維、芳雜環纖維、聚對苯撐苯并二噁唑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制備關鍵技術。
) x  c) @: E3 }- V5 U
- U2 N% M  d6 P5 |0 q0 b3.  生物基化學纖維重點工程1 O4 _3 x5 l) [: x4 a. S
- e7 o4 _& Z9 e
重點突破萊賽爾纖維專用漿粕、溶劑和交聯劑,纖維級1,3-丙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純丙交酯等生物基單體和原料的關鍵制備技術。研究聚乳酸纖維、萊賽爾纖維、生物基聚酰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海藻纖維和殼聚糖纖維等生物基化學纖維規?;a關鍵技術,開發高品質差別化產品,加強應用技術開發。5 S7 ~+ m# G; @) b: ?; e

3 ~( J7 f. H$ \& X1 M+ f- G(二)智能制造引領高質量發展' P- K  w, D; j$ E+ c

) f0 g6 ?5 l/ q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生產方式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為目標,基于5G、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以紡織成套裝備研發為重點,加快發展紡織領域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推進裝備、軟件、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以紡織裝備數字化和信息互聯互通為基礎實施紡織行業智能制造重點工程。9 E7 G: W9 a2 ^  t4 l5 `
3 `9 n7 `, A7 F9 S( T. T$ z* ~
專欄1-5 智能制造重點工程2 c! }* z; L* u0 N+ Q( ?  \! i

, A! {4 C- d! u7 d! B( ]7 @1. 工業互聯網基礎工程
$ [4 m# M3 T3 ?% a1 Z" L, A" K+ N, Q1 [( ^) G) P1 D
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持續提高企業數字化裝備配置率、數字化裝備聯網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關鍵工業軟件應用覆蓋率。加快企業內、外網升級改造,以工業以太網、物聯網、智能傳感器等新型網絡技術與裝備改造生產現場網絡和系統,推進5G等新型蜂窩移動技術的應用部署。推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服務節點和應用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企業外部供應鏈和內部生產系統的精準對接。
" X% l4 u, U8 d. h9 L' _. x
. t: E$ f% n3 `1 B- F6 H2.紡織智能加工裝備重點工程
$ h+ A, X* ^4 v9 C
* @: m8 z) Z$ C0 z+ |1 b! ^$ H/ m# o* F  x9 U發展長絲集約式高速卷繞裝備等關鍵單機裝備,開發和推廣化纖生產遠程控制系統、智能物流系統等。
4 O1 w& p" z6 c( h& f/ x
  {. R' L# P) p, X! C研發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噴氣渦流紡紗機、高速無梭織機、全自動穿經機、一次成型緯編機等關鍵單機,開發織機控制系統、針織立體成型控制系統,研發電子清紗器、電子多臂開口裝置、織針等基礎零部件。6 c* Y$ x% G  o4 L5 }$ t$ G

- {) t$ J7 l. w) ~發展印染車間物料智能化輸送設備,開發匹布自動縫紉接頭設備、布卷、布車、漿料桶AGV運送設備和定位系統,逐步建立印染智能化物流系統。
' Z$ z- u+ v& }$ J' v
1 ]* B( ?! o/ b9 l( B" r% S重點發展針刺機,水刺機,紡熔聯合機,柔性化、模塊化非織造布專用功能性后整理設備、非織造布自動分切機等關鍵單機裝備,開發非織造布柔性化模塊化控制系統。( R& d# N0 _; F( \
$ y( l9 Z( |% s6 `
重點發展智能吊掛裝備等關鍵單機裝備,研發自動縫制和物流智能配送系統等。
& ~7 O/ [2 E* z- l( O* k, |" L0 G- o6 u( E4 o) `
3.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線重點工程
- g% L2 \/ n' z0 R( Y$ q9 b, C: ^  r
化纖全流程智能制造。提升智能原料配送、絲餅管理、生產數據分析、立體倉庫技術等技術,開發適用于化纖行業的智能制造支撐軟件。在滌綸、錦綸、氨綸、再生纖維素纖維、碳纖維等領域建設若干智能車間示范。
1 j  |  t- f! d7 w( S7 {- r
% b+ V' R$ y2 Y4 K0 d棉紡全流程智能制造。開發推廣清梳聯、并條、精梳、粗細聯、細絡聯、包裝物料等智能化系統并實現綜合集成,實現與WHS、MES、ERP、遠程運維系統的集成,逐步實現夜間無人值守。在行業若干重點企業實現推廣。5 V5 R$ A2 [+ \! Q% K  ^4 S
2 T5 Q" M1 x2 H
印染智能制造生產線。實現生產線數據自動采集系統、智能控制系統和印染信息集成管理系統的集成,形成若干示范線。
" f; j& N' ^" z# c9 V- h; N% r+ A0 R
非織造布智能生產線。開發面向非織造布的生產執行系統和大數據分析模型,建設紡粘、水刺、針刺以及應用領域的智能工廠,貫通產業鏈的橫向聯系和上下游協同能力。
; n2 c7 @; i. g4 A/ d  Z; ^3 Z5 A$ f. ~1 Q8 W
針織智能生產系統。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裝備的應用和普及。借助制造執行系統(MES),實現針織生產車間多機臺針織設備的遠程監控和生產管理。
  Q- U7 P$ X) }0 i* e3 ^
& A, ^) q) J. b. c服裝智能模塊化縫制生產線。突破高精度輕型機械手或機器人衣片抓取、傳送、操作,以及與縫制單元設備協同加工技術,推進集成應用。
1 x: M1 G. q& o! }. |$ T% W4 E* t- W8 e6 `
家用紡織品智能制造生產線。加快推進家紡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關鍵智能化裝備的研發應用,開展智能化生產線及車間的建設與示范。
2 ?* ~3 O6 b+ P4 F7 m% ~( @
7 e. o9 E6 S6 J+ O# Y+ k  S/ ^: L(三)時尚建設增強發展新動力
& x" n  T* q! y" X5 @. A
2 v+ k7 R& \! g( S) }加快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時代特征的紡織行業時尚生態,大力推動基于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技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產業復興與時尚創新,以科技賦能創新,以包容彰顯個性,以人文塑造價值,提升中國時尚影響力。
5 T" p% D+ o' G. ]5 w- v' _5 k4 c" ?% t+ r8 q# k4 X
專欄1-6  紡織時尚建設重點工程
0 v9 V6 s3 s8 H0 f5 g4 e5 E/ p" B$ V. r+ e
1.  時尚設計能力提升重點工程
# I4 }4 b  ~# X0 F: ?. d3 x5 a0 e, C& c$ O! }2 ~0 ?- p  s
建設紡織時尚人才梯隊,完善設計師培養體系,加強復合型高技能創新設計人才培養,培養具備多元文化跨界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新銳設計師。啟動紡織行業各領域內的“中國時尚大師”塑造計劃,紡織工藝美術領域內的“中國時尚大匠”塑造計劃。創建“高質量時尚設計平臺”,開展時尚“名師”、“名企”、“名品”評選推廣活動。開展紡織非遺與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及世界時尚文化的關聯性滲透性研究,促進紡織非遺資源的活態傳承,促進紡織工業遺產的再生型保護開發。2 C5 J' |& V% P4 k9 k

7 E# h* P  v" r' G& M4 U2.  時尚領域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m; e* K" w, P
* z; U6 {* N# ^- ?擴大先進紡織材料、綠色制造技術、智能化技術等在時尚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建立各類科技時尚融合創新中心。建設人工智能時尚平臺,建立產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中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流行趨勢預測、時尚創意設計和精準數據營銷。實施大規模個性化時尚定制升級工程,推進相關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完善相關標準和規范。: f% m" E$ t0 {

& y$ `# l# O1 R% V; Y/ i3.  時尚品牌建設重點工程- {1 F) w5 H1 w* `8 d; H: a+ g% C
2 Y: E/ ?6 `6 O6 w  E4 W
制定實施“國潮品牌培育計劃”,培育一批中國文化特色明顯的“國潮”品牌,鼓勵支持中國品牌日、時裝周、博覽會、時尚節等行業活動設立國潮專區。組織一批優勢紡織服裝自主品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每年開展“中國品牌消費節”系列活動,聯合線上平臺設立體現中華文化、健康生活、智慧生活、綠色消費等特色專區,聯合各地時尚地標開展紡織行業優秀品牌、非遺文化、創意設計、流量營銷等消費節活動。
  k) Q' B3 y, N' R5 j: G5 @% U$ D* j, S8 y6 V# C& v5 s4 Z

* }* U/ i( p9 W3 P1.時尚設計能力提升重點工程
% M1 `& e+ l- e$ A$ B建設紡織時尚人才梯隊,完善設計師培養體系,加強復合型高技能創新設計人才培養,培養具備多元文化跨界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新銳設計師。啟動紡織行業各領域內的“中國時尚大師”塑造計劃,紡織工藝美術領域內的“中國時尚大匠”塑造計劃。創建“高質量時尚設計平臺”,開展時尚“名師”、“名企”、“名品”評選推廣活動。開展紡織非遺與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及世界時尚文化的關聯性滲透性研究,促進紡織非遺資源的活態傳承,促進紡織工業遺產的再生型保護開發。; c2 z- Z5 Y4 A9 s# V) V/ ~

1 h( o4 t+ K! Q0 G8 d7 j2.時尚領域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4 f+ s. p9 k: H% p擴大先進紡織材料、綠色制造技術、智能化技術等在時尚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建立各類科技時尚融合創新中心。建設人工智能時尚平臺,建立產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中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流行趨勢預測、時尚創意設計和精準數據營銷。實施大規模個性化時尚定制升級工程,推進相關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完善相關標準和規范。
5 J9 H0 n% g- J' W2 G% K+ V& z5 y! K2 E* z3 Q5 S$ F  q: C# J. M
3.  時尚品牌建設重點工程
1 L; r# }8 F7 Y- v2 X9 j9 W. f制定實施“國潮品牌培育計劃”,培育一批中國文化特色明顯的“國潮”品牌,鼓勵支持中國品牌日、時裝周、博覽會、時尚節等行業活動設立國潮專區。組織一批優勢紡織服裝自主品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每年開展“中國品牌消費節”系列活動,聯合線上平臺設立體現中華文化、健康生活、智慧生活、綠色消費等特色專區,聯合各地時尚地標開展紡織行業優秀品牌、非遺文化、創意設計、流量營銷等消費節活動。
! F4 u3 d& q5 b' Q: i: n
% E1 _( e# Y2 K( W. V6 Q" Z4 |* N! I  k7 Z
(四)綠色制造推進低碳循環發展
( v9 R% }3 V/ Z  O0 `
! r- k6 G/ S: T6 |# `; M6 v紡織行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履行環境責任導向,以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標準制度建設為保障,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推進產業鏈高效、清潔、協同發展,為國內外消費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綠色紡織產品,并引導綠色消費,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 [' `; D4 Y# a' F
2 V, t3 e2 g7 G0 [+ W
專欄1-7  紡織綠色制造重點工程
" A% I5 z- Z3 j! ^: \
8 a! Q4 H# k4 }, w! R( G1.  節能減碳重點工程
3 \% g9 q$ x9 H- n# E# W+ U+ B- P1 t" L9 m( d
大力發展化纖、織造、非織造等各領域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棉紡、織造等重點用能設備實施照明、電機、空調空壓等用能單元系統化改造。印染行業發展針織物和滌綸連續式印染成套裝備,推廣低溫前處理、冷軋堆前處理和染色、分散染料低溫染色和印花、分散染料堿性染色、蒸汽熱能分級利用、高效節能定形機、節能型熱風烘燥機等節能技術和裝備。推廣定形機、印染廢水熱能回收及熱泵法熱能回用技術等。實施低碳改造和園區節能改造工程。  O  H! P4 {+ H* R
; |  n' Z" t  P( w
2.  清潔生產重點工程
' p+ M" V  x3 y0 Y) ~" t6 B! c1 W! a9 V; E9 G
研發可降解纖維材料,加強高效環保型漿料、染料和印染助劑、高效環?;w催化劑、油劑和助劑的研發及應用。推進綠色纖維制備和應用,攻關生物基纖維重點原料和關鍵制備技術,提升重點品種規?;苽浼夹g,擴大原液著色化纖應用。研發推廣高效短流程前處理、無堿或低堿前處理、低鹽或無鹽活性染料染色、生物質色素染色、活性染料低尿素或無尿素印花、電化學還原染色、等離子體印染、液氨整理、多功能機械整理等少化學品印染技術。進一步攻關數碼印花升級換代關鍵技術,并實現高性能打印噴頭零部件國產化。
" m* h  D; c* M' L4 O3 M$ g) g; A0 _- H5 R4 ~0 U4 f) `1 Z
3.  水效提升重點工程
( V: q" U( I# h3 X8 w& S! d* J; a% I  h* W+ h* ?! X
研發推廣非水介質染色、針織物平幅連續染色、滌綸織物少水連續染色等節水印染加工技術。進一步推廣化纖機織物連續平幅前處理、針織物連續平幅前處理、小浴比間歇式染色、分散染料堿性染色、高牢度涂料印花等技術。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水資源化,鼓勵紡織企業加大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力度,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 j5 t2 a9 z" c% X: O  c8 L( A9 J
  Y; y2 S, ^0 O% M+ h  x
4.  污染防治重點工程% u4 p# X" r& ~4 U! m  C+ r

" y6 U: c3 y- S, v' v加強水污染物治理,研發推廣含鹽染色廢水循環利用、高級氧化、膜處理技術等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研發低成本高回用率印染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廢水近零排放和定形機廢氣高效收集處理及余熱回用技術。加強大氣污染物治理,引導企業提高 VOCs 治理設施廢氣收集率、同步運行率和去除率水平。
3 d  \" _* V" J
8 f. R4 z* ]2 m7 M5 t& O5.  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工程' V- }# Q4 P- G/ W4 b

- {- y. L+ H; N$ Y/ @2 [建設再生滌綸規?;a線,包括化學法再生滌綸(DMT 法)產能提升項目、化學法(BHET法)再生滌綸產業應用試點項目和瓶片直紡再生滌綸長絲試點示范項目。廢舊紡織品再利用方面重點突破化學法再生聚酯產業化、規?;夹g。推動建設若干覆蓋全國重點城市的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回收、分揀、拆解、規范化處理基地。  X8 E; e5 p) Q4 t- Q$ O% k% x

# P% j% [6 ^% A! C(五)產業用紡織品著力高端化發展
4 `5 O. V1 `" J, C5 B6 n& l+ h1 H$ Y7 v% `
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纖維新材料應用和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差異化、高端化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滿足新材料、新能源、醫療健康、安全防護、環境保護和國防軍工對先進紡織材料的需求。% |- S% m, \, G, j: J( C
$ N" U8 x9 v. ]7 j$ F7 u- }
專欄1-8 高端產業用紡織品重點工程2 I4 ?1 h+ \6 C5 j
. s9 J; C# ^) h, a; q6 P
1.  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 q% j4 J1 m" X9 Q
" r+ \6 ]% Z( @+ x研究防水透氣、防護病菌病毒、可重復使用等功能性醫衛防護材料;研發紡織基醫用人體器官管道材料、可吸收縫合線和功能敷料等高端醫用紡織材料。提升高等級醫療衛生防護、手術、護理用紡織品市場滲透率。; S% g1 N0 m! g! I, S: f

3 l# H) \5 c. g. H2.  環境保護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r; E* Y0 c, l# O7 O

& q* q3 c5 y, i. u, G/ |發展高過濾精度材料、纖維基高性能微孔過濾材料、脫硝除塵一體化功能過濾材料制備等關鍵技術及相關產品。擴大汽車濾清器、空氣凈化器等紡織基過濾材料的應用。
; ?/ ?$ L$ O) h, h  F" O, ]. s' l) B$ }  e' B3 Z5 `
3. 應急與安全防護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k2 I* {: ~9 Y

& e1 F) u9 _1 t  x研發化學毒劑降解型防護、核生化防護、熱防護、保暖隔熱和軟質防刺防割等防護類紡織基制品;開發氣柱式應急救援帳篷、高性能救援繩索及安全應急逃生系統等應急救援材料與制品。
! G' R. M/ f: Y" A0 z. k& ]5 _) S& y" f$ z6 ^7 O- ~1 l
4. 新能源與復合材料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2 _8 T8 p3 i, _# @. t; G4 h) C
研發碳纖維復雜織物及復合材料、芳綸蜂窩結構材料、中空夾心復合材料、高強柔性膜材、輕量柔性紡織基防爆材料等產品和技術。擴大纖維基復合材料在軌道交通、風電葉片、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應用。
$ h9 k  F* m; ~' G, n1 D% w% m3 i4 X. C; J: G7 B
5. 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 h, E: [6 X$ }; p
6 m/ B: f4 C5 E2 V5 t研發雙組份長絲復合多功能土工材料、高性能土工格柵、礦用柔性加固網等產品和加工技術。擴大生態環保型、智能型土工建筑紡織材料的應用。
2 L* u- u; e3 U! ]) [
8 c" n4 h7 h! B6 J2 _5 z; P6. 國防軍工與航空航天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C4 r' X; ]: N5 h2 v: M- u6 k
8 k4 y# c. q& t
提升衣帽鞋靴等單兵防護用品的性能和舒適性。開發高性能核生化防護、高功能偽裝防護、電磁屏蔽和吸收、武裝封裝等國防軍工領域用纖維基復合材料。開發戰斗飛行服、宇航服、星載天線金屬網、降落傘、緩降氣囊等裝備用高性能紡織復合材料。7 K$ j* r) o! G" g

* m! A) W! G; ?: K9 }2 `/ Z% @7. 海洋產業與漁業用紡織品重點工程
! z4 a4 E9 c( j4 y* `* A/ u3 h6 L0 k3 g3 p) C+ w2 y5 Y9 Y4 N9 @
研究編織、絞編、封邊等繩纜成型和無結網成型工藝,開發海洋用高性能特種繩纜網。開發高性能系泊纜研發和工程應用研究,加快高性能絞捻、絞編、特種無結經編、有結節能網產品和智能編織技術的應用。6 i4 q' c0 _5 J3 ]

2 a7 R% l" P5 H* I
" J( k- s' M- j 五、 “十四五”發展保障措施 $ u3 z& ~8 R& T' I) ]6 c4 k' }

* |! A9 {1 X) h) N0 P(一)構筑良好產業生態$ G5 U1 K4 W. r0 `" g5 \+ S

; m& g7 _& A. W" S+ X7 P1.改善企業營商環境。發揮好行業協會的政策協調作用,進一步推動出臺稅收、財政支持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技術改造、創意設計投入;持續推動棉花進口管理制度優化,促進棉花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發揮好行業調研及反饋功能,及時向有關政府部門反饋紡織企業在融資、匯率、環保、新疆棉、境外投資等方面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 c+ I4 v! R) \4 i/ k' x- j2 K; u& s1 [$ k& y8 v1 Z5 n
2.營造激勵創新的氛圍??偨Y推廣骨干企業的創新發展經驗,宣傳優秀企業家的創業創新精神,大力倡導自主創新的價值導向。利用好行業資源及平臺,促進企業管理者拓寬創新視野,提升創新素養。引導行業、企業統籌好激勵創新與容錯試錯、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形成勇于創新、保護創新的發展機制。% _6 H% U* [' P6 y5 k& N5 f

5 @6 ]+ Y8 @2 M- p7 b3.推進社會責任建設與行業自律。持續推廣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創造規范和諧、公平守信、綠色發展的產業環境,將良好社會責任形象打造成為企業無形資產。有序開展產能投建、知識產權保護、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的行業自律,研究建立行業性信用信息記錄、查詢和評價系統,建設公平有序的產業環境。' g) q. @2 A6 j. f. D
# A$ D& T# S3 o
4.提升紡織行業社會形象。積極總結并廣泛宣傳新時代紡織行業在科技創新、國際化發展、富民惠農、鄉村振興、穩定邊疆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更新社會輿論對紡織行業發展定位及公眾形象的認知,改善企業綜合發展環境。
6 r8 G! q8 |, V
% {; n* Y( ^8 {$ W. M/ O(二)強化發展資源保障
9 Y7 G; o9 a, Y% }# Q  k! J$ m7 ?2 z
1.加強人才資源建設。促進高等院校紡織相關學科建設及學科交叉融合,優化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課程設置及實操訓練,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強化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人才輸出。完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促進企業技術中心、重大科研及工程項目轉化為教育資源;鼓勵校企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共同開展聯合培養、新學徒制等人才項目,共享專職、兼職師資資源。引導企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獎勵等管理制度,著重完善科研、設計、技術人才收益分配激勵措施,多種方式實現柔性引智,建立在崗學習進修通道,打造具有自主發展力的企業人才梯隊。% L0 I9 h2 j- V0 U8 o8 Z; L0 @( f

1 u' e$ l3 C+ h# Q1 f2.推動產業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深化開展紡織企業上市融資培育與推介工作,發揮好行業組織對證監部門的資源協調作用。加強持續性服務,推動已上市公司做強做大,支持企業對國內外優質資源進行并購重組,提升企業市場價值。引導各類并購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紡織企業股改、并購,提升資本運作能力。0 V  p( h& a4 @( w4 R

. N, C4 M  V5 \( M5 j4 G3.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鼓勵產業集群協調政、企及金融資源,搭建有效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穩妥引導建立行業性、區域性紡織產業創投基金,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與金融機構的交流對接,更新金融機構對于紡織行業的固有認知,研究建立紡織行業產融對接推介項目庫和專家資源庫。
2 B0 ^- I4 r) w0 u; W( c7 J# V" {
. Y8 g' @, O2 z( r" e$ N$ |9 G/ D1 F: x(三)完善綜合服務與管理: J1 Q( n' {. W0 w( l8 y) N6 B0 S& B

* S6 f, T5 g/ D5 `+ s" ]7 t8 w. z! `1.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夯實基礎服務能力,健全行業基礎數據信息采集及分析平臺,建立符合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指數體系,在合規條件下有序實現信息開放共享。優化檢驗檢測、專業會展、時尚發布、社會責任等長項服務功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會展、時尚發布及國際交流平臺。建設權威性產融合作、區域布局、對外投資服務平臺,強化宣傳發聲功能,助力企業升級發展,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 `. M5 w7 A! V2 S) P6 q; @) r. _& u& e8 \  I6 Q
2.深入參與全球產業治理。積極參與紡織產業發展相關國際組織,主動搭建貿易、技術、投資、社會責任等產業合作平臺,與各國業界廣泛建立常態化的交流機制,在國際合作中主動傳遞分享、共贏的發展理念。研究建立全球紡織纖維、重點中間產品及專用裝備的產量統計體系,開展熱點問題研究和報告工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0 ?+ `9 ?7 y! ~" g& s0 C# f1 J& @( E/ {' _
3.強化重點產業地區政府的引領作用。鼓勵重點紡織產業集群地政府部門加強對產業發展的指引和領導作用,成立工作專班或設立專業機構,強化規劃引導和綜合管理,推動技術創新、產能升級、產業轉移、公共服務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落地實施,以財政、地方稅收等政策激勵措施推動紡織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地方政府對當地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商會加強工作指導,給予政策扶持,發揮好行業組織溝通政府與服務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 G! @/ V- ?' ~) ~' D9 Q8 k- Y- J& g
, A/ Q( P- o7 ]( C
紡織行業是高度市場化的行業,本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工程主要依靠市場主體自主實施。要充分發揮好綱要對紡織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指導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行業活動平臺開展宣講解讀工作,激發紡織生產及服務企業、科研機構、教育機構以及各級行業協會、商會組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綱要任務落實和目標達成。中國紡聯負責制訂綱要評估工作計劃方案,分階段對重點企業、產業集群開展專題調研,對照行業發展情況評估綱要目標及任務合理性,適時進行修訂完善。結合調研及評估工作成果,及時向有關政府部門反饋行業發展動態成果、趨勢走向及存在的矛盾問題,提出相關政策措施建議。* R$ x# @* p2 f8 x5 }" r) F  z
/ b4 u4 e% j, D" N





歡迎光臨 促織網 (http://www.35722a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