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速推進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聯動紡織非遺項目資源,充分發揮行業平臺優勢,以文促產、以秀造勢、以展促銷、跨界融合,以全新視角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模式,12月22日,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會議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及各省市區工信、文旅主管部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及其成員單位、各地方紡織服裝協會等行業組織的領導和嘉賓,以及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紡織類非遺項目傳承人、知名服裝設計師、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優秀紡織企業、知名文創企業、各大電商平臺代表等30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行政公署、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時裝周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協辦。 上午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主持,下午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大會總策劃人孫淮濱主持。 領導致辭 守正創新,加大非遺傳承和推廣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致辭時表示,多年來,中國紡聯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在非遺保護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也收獲了豐碩的成果。中國紡織非遺大會自2017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了六屆,提出了紡織非遺保護倡議,發布了中國紡織非遺發展報告,有效帶動更多力量參與,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要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人民群眾的當代價值。 他強調,只有將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才能發現并抓住非遺保護的新契機。推動新時代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關注紡織類非遺領域的弱勢群體,縮小門類間、項目間、個體間的差異,增強精神環境和可及性,做到共同發展。推動新時代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要按照保護第一、完成優先的理念,堅持守正創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致辭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她指出,本屆大會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體現了紡織非遺工作的新要求。當前形勢下紡織非遺的高質量發展,一要堅持與時俱進;二要堅持守正創新;三要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紡織技藝,傳承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紡織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時代責任。要充分發揮傳承人、企業家、非遺大使作為非遺傳承創新踐行者的推動作用,將紡織非遺融入新市場新生活新時代,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綻放非遺的風采。 主旨報告 建設中華現代文明貢獻紡織非遺力量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作主旨報告。他指出,紡織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積淀?,F代紡織服裝行業的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業態創新,均可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支點,使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在凝結技術進步和現代時尚元素的同時,促進中國時尚的軟實力提升與話語權建設。 他強調,為建設中華現代文明貢獻紡織非遺力量,首先要秉承“兩個結合”,尋找紡織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其次要著手“追根溯源”,尋找增強行業文化自信的動力和底氣;再次要著力“守正創新”,尋找推動紡織非遺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原則與方法;著眼“開放包容”,尋找奠定紡織精神與物質文明的視野與格局。 未來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他提出要以“鑄魂、強骨、塑形”為方向,堅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展示行業力量,在傳承發展創新中續寫基因血脈,著力開展高質量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產業、建立產業鏈條、引領原創品牌、跨界融合發展、促進國際交流、培養人才隊伍、開展行業服務等工作。 專題演講 文化賦能 助力非遺高質量發展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白晶瑩以《創新發展傳統文化 推動蒙古族刺繡高質量發展》為題,分享了她憑一己之力帶動了2萬人就業和創業的親身經歷。她介紹,蒙古族刺繡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致富路徑。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培養了一批刺繡技藝傳承人,切實傳承保護了蒙古族刺繡。同時,也讓農牧民學員們在家門口就學到技能,實現了就業。未來,要以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為契機,將蒙古族刺繡煥發出更大的價值,帶領更多的農牧民“繡”出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她希望蒙古族刺繡能“走出去”打開國內外市場,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 資深傳媒人士、傳媒企業家、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楊瀾以《從中國風到新生萬物》為題,以媒體人角度,講述了近年來參與制作包括云南扎染、南京織錦、蘇州刺繡等有關中國非遺文化的節目心得,以及分享了在全球范圍推廣非遺文化的經歷。她表示,非遺不僅要活化的傳承,也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推介中國非遺文化,2024年《中國非遺與當代設計》展將亮相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以天人合一、五行交織等理念來設計空間,用數字化、沉浸式、互動共創等科技展現方式,讓中國非遺煥發青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方曉風以《文化創新需走出符號迷思》為題,結合大量案例進行了分享。他表示,文化無處不在,寄身于不同事物。創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一個基本命題,對此,設計思維要從形式創新走向文化創新。由于文化和經濟的關系,使得產品成為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媒介。他指出,文化創新要擺脫符號,才能走向更為開闊的創新天地,走入新時代的日常生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創新。 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土族盤繡省級傳承人蘇曉莉以《彩線引小康 巧手繡幸?!窞轭}進行了分享。她表示,青繡是青海各民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寫照。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通過充分發揮傳承及一站式服務人才優勢,以及高層次專家助力青繡創意產品開發項目等,青繡與旅游業、文創業、家居業等不斷融合,建立起了以海東為樞紐、各市州聯動、向全國延伸的青繡產業供銷鏈體系,實現了青繡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現已成為帶動就業和振興鄉村的品牌產業。 行業發布 《2022/2023 年度中國紡織非遺發展報告》發布 孫淮濱作《2022/2023年度中國紡織非遺發展報告》發布。他詳細闡釋了本年度各地區紡織非遺的特色文化活動、相關舉措和動態。2023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蓬勃發展,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持續鼓勵與支持成為行業強大的支撐力量,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市場空間內容不斷豐富,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他表示,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非遺大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職責是創新與發展,保護與傳承。本年度,紡織非遺逐步形成了文化驅動的發展模式,通過持續開展展覽展示、交流研討、創新大賽、品牌會議等多類型新穎而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全面呈現行業傳承發展水平,彰顯了紡織非遺傳承活力。 產業推介 興安嶺上興安盟美在其中 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推介官蔡寒以《中國·興安盟文旅產業推介》為題,從人文地理、風土民情、非遺文化等多個維度,就“興安嶺上興安盟”美麗的文旅產業進行了推介。他介紹,興安盟因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而得名,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一個“四季都很美”的地方,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會上,他詳細介紹了興安盟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絢麗多彩的景色。他指出,興安沃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織碰撞下,孕育出內蒙古刺繡、烏力格爾等10大類、4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項。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自然風光與人文風光的完美結合會讓游客美在其中。 成果豐碩 達成多項合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興安盟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長汪洋就雙方共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手工刺繡創新基地”進行了揭牌。 興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創始人白晶瑩、北京昊愛閆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海杰、山東太陽鳥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錦、廣州市康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紅敏、沈陽諾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佟麗就蒙古族刺繡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簽約。 中國紡聯非遺辦副主任陸茵、桐鄉市豐同裕藍印花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承中、常州美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聰、興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創始人白晶瑩、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海濤就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團體標準合作簽約。 中國紡聯產業部主任華珊、北京時裝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哲、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忠海就京蒙紡織非遺產業戰略合作簽約。 中國紡聯產業部主任華珊、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邱麗就紡織非遺“走出去”戰略合作簽約。 經驗分享 共建非遺美好未來 浙江省非遺項目土布紡織技藝省級傳承人、小巷三尋創始人、傳梭博物館館長鄭芬蘭以《我在鄉村的20年》為主題,總結分享了她20年的尋梭之旅。她介紹,20年里,她尋遍國內34個省,收集了22000余把藏梭。因為這把梭,她連接了更多??深處的??技藝。她表示,鄉村需要手工藝的在地活化與產業支撐,鄉建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共創與連接。2022年,由她創立的傳梭博物館成為全國唯??個以紡梭為主題的鄉村博物館。2023年,傳梭博物館?選浙江省第?批鄉村博物館。 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蠟染省級傳承人、咪多彩苗藝苑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熊兆美以《我為六盤水蠟染代言》為題,結合自身經驗和實踐進行了分享。她介紹,馬壩苗族蠟染是馬壩苗族人民熱愛生活、追求美麗的一種特有表達形式,是苗族人民為美好生活所表現的一種生活態度。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和探索,參與非遺展會,加強人才培訓和傳承等,有力帶動了蠟染工藝的發展。目前,已發展帶動13個民族手工藝作坊,每年蠟染蠟畫訂單達3000單。 湖北省級非遺項目紅安大布傳統棉紡織技藝市級傳承人、紅安福錦織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文成以《經緯交織,織出幸福生活》為題介紹了紅安大布歷史文化、制作工藝以及發展與鄉村振興。他表示,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依托龐大的非遺傳承人群和傳承基地化集聚效應,在文旅融合政策引領下,探索實現“民間工藝+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節慶演藝”模式,將紅安大布融入衣、食、住、行、游、購、娛等領域,進一步豐富旅游供給,提升大布產業的創造力。 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廣西自治區級傳承人、廣西過山瑤家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素芳以《瑤鄉、瑤繡、瑤家情》為題,就自己曾向往城市生活,后返鄉繼承祖業傳承民族文化的經歷做了分享。她通過與政府、學校共同開辦傳習班的形式對瑤繡技藝進行培訓,企業+基地+農戶共同合作的產業鏈方式助推鄉村振興。如今瑤繡服飾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文創產品已打開海外市場,登上了國際舞臺。她堅信,文化鑄魂、潤物無聲,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是立得住、站得穩、行更遠。 大使對話 讓非遺走進生活 為了更好地推進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會上,全國三八紅旗手、松雷實業集團董事長、哈爾濱市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曾慶榮;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執行主席贠天祥;江蘇華藝集團董事長邰衛國;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建華;國家級非遺項目緙絲蘇州市級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范玉明等五位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分別圍繞“如何推進紡織非遺產業化、市場化、生活化”這一話題,結合自身發展和經驗,進行了分享。 12月21日晚,第七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開幕式暨2023年度北京時裝周頒獎盛典上,2023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2023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揭曉。同期還舉辦了“興安嶺上興安盟”非遺服飾大秀以及北京時裝周頒獎盛典。 此外,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集體參觀了中國非遺集市、中國紡織非遺精品展,現場感受紡織非遺產品閃售、植物染手工體驗等,身臨其境體會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此期間舉辦的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工作座談會上,參會代表就非遺文化創新與推廣集思廣益,并在會后參觀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一系列豐富而又精彩的活動,不僅全面展示了紡織非遺創新成果,更有力構筑了紡織非遺新氣象、激揚新活力,為加快紡織非遺創新實踐,高質量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走入千家萬戶、織就錦繡前程,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
關于我們|手機版|充值|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 )
GMT+8, 2024-8-7 00:1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